,他们被足利义满的决心所感染。
这一战,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与此同时,已经在奈良盆地南方囤积了相当久的兵力和物资的明军,也基本上做好继续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准备,在此之前明军曾经按照李景隆的命令尝试过搜索进攻更北的地方,包括兴福寺废墟,但因为幕府军稳住了阵脚建立了相对坚固的营垒,明军的弹药以及其他后勤物资一时半会儿跟不上,所以在尝试了几次以后,也就收缩回了以高取城为核心的防线,与幕府军进行对峙......论对峙,明军是不怕的,时间拖得越久,明军的优势就越大。
而在过去了这么久以后,从纪伊国登陆然后进入大和国南部的吉野郡的明军,已经达到了两万余人。
注意,这不是单纯的两万人,而是配备了全套的火炮、火铳,以及足够打一场大仗的弹药和其他物资的两万重火力兵团,并且配属了相应的骑兵部队。
要是单运人员,不需要运沉重的火炮以及娇贵的马匹,那这时候可能说十万人夸张了,但是运过来五六万人,按照明军的运力,在全速运转的状态下肯定是没问题的。
再加上之前从济州岛和釜山港出发抵达的六千多不到七千人的部队,此时明军部署在日本的军队已经有了近三万战兵,加上配套的四万多辅兵以及征发的民夫,和南朝的剩余军队,报个十万人的虚数是没问题的......当然了,真上战场打仗的,就近三万人的明军加上一万人出头的南朝军队,合计四万战兵。
这些新抵达的明军,在大和国南部的吉野郡进行了整训,主要是通过休整来缓解路途颠簸、水土不服以及疾病给士兵带来的健康影响,还有就是熟悉日本的地形,以及和南朝的协调沟通问题。
有南朝势力的支持,很多事情,是比大明找个地方登陆发动战争要好办多得多的,毕竟南朝也是日本的正统之一,并且在大和国南部和纪伊国有着多年的统治基础,能够帮助解决很多的物资和其他问题。
如果所有东西都要大明千里迢迢海运过来,那大明的财政压力也是很大的,还会影响主要军用物资的运输。
不过跟陆师的装备比起来,其实水师的装备还是有些落后的,蒸汽船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现在水师没有陆师那种技术装备突飞猛进的水平,并没有进步到现代世界的历史线上那种清末时期以蒸汽轮机驱动的铁甲舰水平,蒸汽机还是辅助,主要还是风帆动力。
所以,即便规模翻了几倍,还不足以短时间内把十万人规模的大军和配套的装备,进行快速的跨海运输。
主帅曹国公李文忠和明军主力还在路上,已经登陆日本的明军一直在等,从观上讲,也是打算集中优势兵力和技术兵器,毕其功于一役。
等跨海而来的明军,达到十余万人的规模,并且全套的火炮、火铳和弹药都准备齐全,到时候完全可以把日本军队给一路平推了。
什么室町幕府,什么镰仓公方,就算是绑一块,也不会是火力升级到了恐怖地步的明军的对手了。
但室町幕府人家也不傻,不可能等你把剩下的七万人也运过来的。
所以,幕府十余万大军倾巢而来了。
这种规模军队的集结、移动,是根本瞒不住人的,明军也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
显然,室町幕府要趁双方的力量对比没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的时候,抢先发动决战。
现在明军和南朝军队组成的联军,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题。
到底是与室町幕府军正面决战,还是坚守经过不那么彻底的修复过的高取城防线,与上次的战斗过程一样。
为此,太子朱雄英召集了常茂、梅殷、平安、盛庸、张玉、李景隆等将领一起开战前会议。
“诸位,室町幕府倾巢而出,意图与我军决战,我等当如何应对?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朱雄英如今已经是太子,又有征安南、征高丽的军功在身,诚实地说,哪怕有一些镀金的嫌疑,但是仗毕竟是亲自经历的,表现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放到历朝历代,可以说在太子里都能排到前面了......这么排也没啥意思,因为绝大多数太子都没打过仗。
但不管怎样,一方面是血脉出身和现在的储君地位摆在这里,另一方面本身他也不是不知兵瞎指挥的人,这里的将领又都跟他有着各种关系,不是外人。
所以,众将皆是信服他的威望的。
哪怕郑国公常茂在这里,临时主帅的位置,也是朱雄英的。
常茂闻言,眉头一挑,粗犷的声音响彻帐内:“殿下,我军火器之威,足以震慑四海,幕府军虽众,但不过乌合之众,何惧之有?当以雷霆万钧之势,正面迎击,一举荡平幕府!”
这倒是符合常茂的脾性,不过打仗毕竟不能只顾着莽,该考虑的地方还是要考虑的。
梅殷则显得更为谨慎,他轻抚着案上画了不少标注的堪舆图,缓缓道:“殿下,幕府军虽不足为惧,但我们也需谨慎行事,高取城防线虽经修复还有些薄弱,但
第309章 筹谋(4/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